第27章 魏武卒

该昵称已被使用一万次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趣阅文学 www.qywx.net,最快更新招安是不可能招安的最新章节!

    王小飞写的报告印发全军后,很多人都对行军重视起来。

    这不,关胜、呼延灼、秦明、花荣、徐宁、魏定国、单延珪、凌振、韩滔、彭玘,这些转投梁山的前大宋将领,此时也聚在一起,研究《梁山军队行军总结与展望》。

    这些朝廷降将,自幼熟读兵书,之前也带过兵,打过仗,所谓吃过看过用过。他们看待军事问题的角度,与其他草根出身的好汉相比,还是有所不同。

    呼延灼最先发表看法:“嘿呀,真想不到,梁山居然暗藏此等人才,能写出如此花团锦簇的文章。不过到底是少年心性,里面有些描写吧,还是言过其实,过于夸大。”

    作为呼延灼的副将,韩滔赶紧给自家领导帮腔:“呼延将军说得不错,比如文中提到,如果军队行军速度到达一定程度,可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。那是两条腿的人,又不是四条腿的马,能对战局产生屁的影响!”

    如果你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宋朝军人,自然会对韩滔的说法赞同不已。

    但如果你是草原上的蒙古骑兵,那你肯定会对上述意见产生异议。

    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可以用恐怖来形容,在换乘马匹的前提下,每天的极限行军速度是80公里,因此能够打出古典军事领域中的超级闪电战,进而建立世界上面积最庞大的帝国。

    成吉思汗挥向古代欧洲的“上帝之鞭”,那可是是名副其实的闪电鞭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回到梁山的军事研讨会。

    对呼延灼、韩滔提出的意见,降将派的老大哥关胜,有着完全不同的论断。

    “呼延将军,咱俩都是玩骑兵的;如果是你的手下,一人双马,带齐补给,一昼夜能前进多少里?”

    老大发话,呼延灼不敢怠慢,心下计算一下,给出答案:“如果不考虑战力保持,极限状态可日行70里;如果要保证士卒马匹的战斗力,只能日行50里上下;而且这个数字,只有我的200亲兵能够办到;一般的骑兵,没有这个能力!”

    这就是北宋末年,大宋骑兵部队的真实写照,而且还是天威星呼延灼的王牌部队。

    说实话,宋朝虽然缺马,但是骑兵部队的数量还是不少的。

    但这些宝贵的骑兵部队,大多用来卫戍京都,一线部队根本分不到多少。

    骑兵的成建制使用,更是天方夜谭。

    不是宋朝将领水平差,而是那些狗日的文官,宁可把这些古代的坦克攥在手里烂掉,也不愿拨给武将。

    眼热是吧?就是不给你用,馋死你!不服气是吧?来咬我呀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回到梁山的军事研讨会。

    关胜暗叹一口气,突然背起了兵法:“魏之武卒以度取之,衣三属之甲,操十二石之弩,负矢五十,置戈其上,冠胄带剑,赢三日之粮,日中而趋百里。中试则复其户,利其田宅。”

    魏武卒的选拔标准:士兵穿上躯干、髀部、胫部的铠甲,背负强弩和五十支弩矢,手拿长戈或铁戟,腰带利剑,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,半天行走百里,便可被选为武卒。一旦被选中,当即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,并赐予田宅土地。

    这段话出自《荀子·议兵篇》,在场众人都研读过。

    此番被关胜重新提起,再结合王小飞写的文章,诸位将领心中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金枪手徐宁道:“昔日魏国国富民强,倾全国之力,才选拔了5万魏武卒。就靠着这5万人,魏国压服整个中原,成为战国一霸。想我今日之大宋,有八十万禁军;若到了战时,像魏武卒这样的精兵,到底能不能拉出来5万?”

    众将一听这话,暗自叹息,大宋军力走到今天这个地步,真是丢尽了祖宗的脸!

    梁山的这帮降将,吃着梁山的饭,用着梁山的锅,心里却还是惦念着大宋。

    朝廷虐我千百遍,我待朝廷如初恋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小李广花荣也提出自己的看法:“假设给士卒提供足够的粮草供应,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不说半日行百里,能否做到日行百里?”

    轰天雷凌振道:“我前日看过那个叶轻足与景泰的示范,如果配合他们二人的身法,再加上王小飞发明的这个绑腿,还是有可能的!”

    霹雳火秦明是个暴脾气:“都在这里胡乱吵吵作甚,回去给那些崽子们上上强度!老子就不信了,咱们大宋的兵,就真的比不上魏武卒?”

    众人一听,说的也对,老祖宗能办到的事情,到了我们这辈人手里,就办不到了?

    我们宋人,就真的这么孬吗?

    于是纷纷着手准备严酷的行军训练,要把一干小喽啰往死里训!

    注:

    根据元代马端临《文献通考兵考七》记载,宋朝建国初期,禁军共有195个指挥使,其中骑兵指挥使72个,以每个指挥使统辖400人计算,骑兵的总数为骑;这近三万骑士,都是从五代十国厮杀过来的狠人,战斗力超强。(北宋军制,骑兵以400人为一营,步兵以500人为一营。)宋太祖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过度膨胀,实行扩军政策,因此禁军的数量逐年上升。宋仁宗时期,中央禁军总数达到峰值,为82万6千人;其中骑兵指挥使543个,骑兵总数为21万7千人。但由于宋朝“以步制骑”的军事策略,加上北宋后期的裁兵举措,骑兵的数量和质量,开始逐年下滑。宋哲宗时期,北宋禁军总数为55万,骑兵只有9万多。宋徽宗时期的数据水分很大,故此不表。

    马的正常速度为20km\/h,最快速度为60km\/h。考虑到马的耐力、负重、战场环境等诸多因素,古代骑兵的极限行军速度,不会超过100km\/h,而且必须是在换乘马匹的情况之下,方可办到。公元620年,秦王李世民追击宋金刚,一昼夜行军200里,与敌人激战8次,斩杀数万人,此次行军途中,谋士刘弘基曾拉住李世民的马缰,劝谏他停止行军,可见这种强行军的消耗之大;公元1629年,皇太极率兵十万,直取京都北平,袁崇焕两昼夜急行三百余里,在后金军之前抵达到北平,行军速度为每天75公里;18世纪的《法国骑兵操典》记载,骑兵的行军速度要保持在每日45-55km,并且能连续行军三日以上方为合格,而急行军的速度为每日80-100km,且急行军后需要休整满8小时,方可采取下一步行动。

    蒙古骑兵恐怖的行军速度,就是建立在多马换乘的基础之上,南宋彭大雅、徐霆疏所着的《黑鞑事略》描述道:“霆往来草地,未尝见有一人步行者。其出军头目,人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自随,常以准备缓急,无者亦需一二匹。”